曹万基,共青团员,海洋生物学院环评3231副班长,海洋生物学院学生会执行主席,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第三届“吃苦奖章”获得者。踔厉奋发,屡创佳绩,连续两年综测排名专业第一(1/62),荣获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大赛(2025)金奖、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第二十一届田径运动会男子甲组400米比赛第二名等28项荣誉。
初心如炬,在风雨中淬炼
“风急雨大”的时刻,曹万基从未少经历。校运会上,他曾因起跑紧张而抢跑失利,然而他并没有沉湎于遗憾,而是选择继续奔跑。大二那年,命运又一次与他开了玩笑,在训练中他不慎拉伤膝盖,本可以选择退赛的他,依然坚定地站在起跑线前。发令枪响,他迎风而上,每一步都像踩在荆棘之中,每一次呼吸都牵扯着伤处的痛,可他目光始终望向终点。那不是一场简单的比赛,而是一次对自我的超越、对苦难的正面对决。最终,他冲过了终点线,赢得奖牌。这枚奖牌,不仅是对名次的肯定,更是勇气的证明——在挫折中淬炼坚韧,在疼痛中学会坚持。
而他奋进的脚步,也从田径跑道延伸至经典诵读的舞台。在备战福建省第六届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的过程中,他与队友们反复打磨发音细节、深入体会情感脉络,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,不断追求更好的舞台表现。最终,他们以沉稳的台风和富有感染力的表达,生动诠释了经典作品的深度与韵味,并荣获二等奖。这份荣誉,不仅是对团队协作与语言素养的肯定,更是对他们专注投入、追求卓越的认可。
从赛道上的挥汗如雨,到舞台上的声情并茂,曹万基始终以同样的坚持迎接不同的挑战。每一次迎难而上,都是青春的淬炼;每一次全力以赴,都让初心愈发闪亮。
拼搏不止,把责任扛在肩上
创新之路从来不是直线。大一那年,他第一次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,通过校内选拔取得了省赛资格,但未能进入决赛。短暂失落之后,他马上投入复盘路演、重做调研、推翻再重写商业逻辑与技术路径,PPT的每一页、财务模型的每一处参数都逐一校准。到了大二,他带着更扎实的准备再次出发,在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大赛(2025)中一路闯入决赛并摘得金奖。如今,他与队友并肩备战国赛:白天走访试点补齐数据口径,夜里模拟答辩打磨细节,用更可复现的流程与更可追溯的数据回答每一个问题。
同样的韧劲,也贯穿于他的职业技能竞赛之旅。备赛强度高、节奏紧,他以冷静与执着应对:严格规划时间,高效执行计划;跨领域补强短板,多线程推进任务。凭借充分的准备与稳定的发挥,他在2025年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三等奖。这份荣誉,不仅是对他能力的认可,更是对他勇于走出舒适区、不断拓展边界的最好见证。
淬炼方见光芒,坚守自成信念。这段历程,让“责任”不再停留在口号里,而是落实在对作品的较真、对团队的守望、对现实问题的回应上;也照亮了他在困难面前持续超越的道路。
青春无悔,吃苦即是勋章
在志愿与实践一线,他把“吃苦”落在最需要的地方。累计128小时志愿服务时长,他参与迎新引导、入学报到协助与考试维序等志愿活动,把秩序与效率稳在每一个细节。
他与队友将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与福建省“河小禹”专项行动深度结合,把足迹延伸至五缘湾湿地公园、下潭尾红树林公园、筼筜湖、厦门园林博览苑等点位,围绕河湖巡护、水环境监测、红树林湿地保护科普开展持续行动;其间三次参与社会实践,两度担任队长,行程统筹、任务分工与安全把控环环相扣,实现前后衔接、闭环推进。
团队更关注“把专业讲清楚、把问题讲明白”,并面向社区居民和学生开展两场大型科普讲座,用看得见的案例与可操作的做法解释水生态保护,累计服务超过1000人;实践成果被《福建青年》与《厦门新闻热点》刊发,并接受厦门广电网采访报道,实践影响由“一次到场”转为“持续可见”。
对曹万基而言,吃苦不是消耗,而是把所学转化为公共价值:把每一次到场、每一次巡护与每一次讲解,沉淀为更清澈的河湖、更可持续的家园。
网站备案:闽ICP备05012398号 Copyright © 2008-2009 WWW.XMOC.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:维网科技